另辟蹊径做工作,孙女替父支付赡养费
虽然时间过去了一个多月,但那件赡养案件的执行过程,却令我记忆犹新,领导、同志们的支持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小姚的通情达理,让九十四岁高龄的向老不仅拿到了赡养费,而且得到了温情……
4月3日,我收到一件赡养费执行案件,标的2169.00元。连当事人的基本情况都没有了解,我就发起网络查询,查询被执行人姚某的财产情况。财产分分钟就可能转移,必须抓紧时间查控。
陆续反馈了,银行存款0.33元,微信余额0.69元,支付宝0.20元……
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依法可终本。终本之后呢?涉民生的赡养案件,可不同于合同之类的经济纠纷……遇到这样的事,执行人员的内心多半会纠结。
我翻开卷宗熟悉案情。
向老与姚某系父子关系。2016年初,建始法院判决,姚某于同年3月开始每月支付向老赡养费180.75元。姚某付清了2022年3月之前的部分。2022年3月之后,未再支付。2023年4月2日,向老申请执行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的2169.00元,执行指挥中心4月3日交给我承办。
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赡养案件—一般赡养执行,被执行人都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有执行能力。姚某六十五岁了,原本就没有稳定收入,2022年之后体力大不如前……
执行到钱的希望希望渺茫。
这次执行不到,以后就更不用说了。
向老以后怎么生活?
4月4日,我再次想起了“人多见事明”的古训,于是尝试着和姚某住所地的村民联系,向他们讨教。
当日下午,我向局长汇报,争取支持。
出乎意料的是,事情还是很快出现了转机。4月6日清早,我溜达进解副局长办公室,他办案经验丰富,特别是,他往年经办过向某、姚某的赡养案件。
“姚某的女儿小姚通情达理……”
解副局长一语提醒梦中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既然给当事人做工作没有希望,小姚又通情达理,我何不另辟蹊径,找她聊聊呢?
我迅速添加小姚为微信好友。
“不管怎么说,老的该养。”我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爸爸也不是不管,以前从不拖欠赡养费,现在他自己也老了,身体又不好,没有钱。”小姚解释。
“不给赡养费,你爷爷和你爸爸又要吵架,你们在外面也不能安心……”
应该是这些话触动了小姚的心,她在微信那头唉声叹气。出门在外,她可能没有哪一天不心系家人。
“爷爷奶奶和孙子孙女是最亲近的人,你爷爷已经是隔天远隔地近的人了,这么高龄的人,说走就走了。哪一天一走,不晓得你们会哭成什么样子呢!”我继续敞开心扉阐明自己的看法。
小姚果然通情达理,她豁然开朗了。
“您说得有道理,家人健康和气,比什么都好。这两千多块钱就不问爸爸了,我替他给。”她爽快地表态。她暂不方便回家,委托我转达对她爷爷的问候,并且叫我放心,她会尽早计划解决她爷爷以后的赡养问题。
当天下午三点半,小姚代替其父亲向法院转账2349.75元,不仅包括已经申请的2169.00元,而且连没有申请的今年3月份的180.75元也转齐了。
受向老委托,袁某于4月14日到法院办理了兑付手续。我暂时抽不开身,不能去看望向老,特意委托袁某转达小姚对向老的问候。
〔执行感悟〕一件非同寻常的赡养案件,十几天时间居然圆满执结了,这出乎我的意料。虽然,“办法总比困难多”,只是一句安慰人暖人心的好话,未必就是真理。但“众人拾柴火焰高”,迎难而上,依靠集体的力量的确可以解决许多看起来无解的难题,这在本案中再次得到了验证。审判、执行中,经常遇到的是对立的当事人,但用心观察,就能够发现许多人的内心其实充满着大爱,无非是往往没有被发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