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归谁呢?
春节刚过,孩子们也收到了很多压岁钱,但压岁钱到底归谁呢?这个问题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开始斗智斗勇了。
什么是压岁钱呢?
压岁钱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长辈在除夕或春节期间赠送给晚辈(尤其是儿童),寓意驱邪避灾、祈福平安。
那过年收到的压岁钱到底归属谁呢?
从法律意义层面上说,给孩子压岁钱属于赠与行为,应当归受赠人所有,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接受长辈压岁钱属于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未成年人可以独立接受。当孩子或者监护人表示接受,钱款发生转移之时,“压岁钱”的所有权就归属于孩子啦。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三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谁可以支配呢?
压岁钱虽然属于孩子,但并不意味孩子可以独立且随意支配。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是未满18周岁,要想独立处置自己的个人财产,需要有相对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才行,具体如下:
不满八周岁的孩子,不能独立使用自己的“压岁钱”,这个时候花费与否应全权听从监护人意见。
已满八周岁的孩子可以限制性地使用“压岁钱”,花费时需要满足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行为。
例如:自己去购买一些学习用品、生活所需用品、零食、玩具等。但是!监护人一定要谨防未成年人使用“压岁钱”支付网络游戏的费用哟~
父母作为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的财产有法定保管义务,可以帮助孩子保管压岁钱,但无权直接没收,随意处置孩子的压岁钱,更不能单纯的拿这笔钱为自己消费,损害被监护人的财产权益。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十五条: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保障并协助被监护人实施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监护人有能力独立处理的事务,监护人不得干涉。
我们深知,压岁钱的初衷是美好的,它是长辈对晚辈的一份深厚情谊,如果这份祝福被金钱所绑架,压岁钱便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无论“压岁钱”归属谁、如何支配?小小的红包中,藏着的是无尽的关爱与对新年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