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手记丨“小天地”里也有“大学问”
今年以来,建始法院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实施“导师制”培养计划,由资深法官与业务骨干组成“导师团”,与青年干警结成对子,开启了一场关于传承与成长的“双向奔赴”。在亦师亦友的互动中,导师们倾心指导、言传身教;青年干警勤学善思、拔节生长。为记录这份“青蓝相继”的温暖与力量,特别推出 「青蓝手记」 专栏。在这里,将看到导师的“点睛之语”、学员的“成长手记”,以及那些在卷宗旁、法庭内外发生的“教学相长”的生动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他们怎么说。
“小天地”里也有“大学问”
派出法庭作为司法服务的“神经末梢”,处理的常是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然而,正是这些直接牵动群众心弦的小案,构成了基层法治最真实的图景。对于初来乍到的我来说,这片天地虽“小”,却蕴藏着大学问。幸运的是,在这里,有像曾庭长这样的领路人,帮助我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领。
手把手的“实践学”
在派出法庭的小院里,案卷柜旁的长桌总是围坐着几人,法官用红笔在卷宗上圈点,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记录:“这起宅基地纠纷的关键不在尺寸,而在二十年的历史使用习惯。” 我低头记下,笔记本上很快填满了 “走访老支书”“查看旧分地账本”等实践要点。
这种技能传承渗透在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清晨的现场勘验中,法官会教我如何用脚步丈量土地边界,如何在泥泞田埂上固定证据;午休时的案卷评查里,他会逐页分析,“借贷案的借条有模糊处,必须补充银行流水”“离婚案提到的子女入学证明,要核实原件真实性”。开庭前的模拟演练更是常态,法官常扮演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考验我如何在争吵中提炼关键诉求,如何用通俗语言解释法律条款。
庭审结束后的复盘会常常持续到深夜。法官会指着裁判文书的修改痕迹讲解:“判项要写清‘门前三米通道共用’,不能只说‘保持通行’,要让老百姓看得懂、能执行”。 遇到复杂案件,他会带着我重走案发地,在当事人常去的村口小卖部、田间地头,还原纠纷发生的细节,让法律条文在具体场景中找到落点。这种手把手的传授,让书本上的法律知识逐渐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心贴心的“群众课”
调解室的窗帘总被特意拉开,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木桌上。“光线亮堂了,人心气儿也顺些”,这句朴素的话里藏着对群众工作的智慧。面对怒气冲冲的当事人,法官从不急于宣讲法条,而是先递上一杯热茶,拉着坐在长凳上聊家常,从庄稼收成到子女近况,在闲话中摸清矛盾症结。
这种工作方法的传递,往往发生在田间地头的闲聊里。处理邻里排水纠纷时,法官带领大家帮农户疏通排水沟,手掌沾着泥污时才开口:“你看,水往低处流是常理,就像做人得互相让着点”。 调解赡养纠纷时,他会带我去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指着墙上的村规民约说:“法律规定的赡养费是底线,更要唤醒当事人的亲情意识”。 这些场景中的言传身教,让我逐渐明白,群众工作要先当 “自家人”,再做 “解铃人”。
遇到群体性纠纷,法官的 “院坝工作法” 更显珍贵。在晒谷场搭起的临时法庭里,他教会我如何从七嘴八舌的抱怨中抓住核心诉求,如何用 “远亲不如近邻” 的乡俗化解积怨。有次处理二十多户的土地流转纠纷时,法官带着我挨家挨户帮收玉米,在脱粒机的轰鸣声中听出了村民的真实顾虑 —— 不是反对流转,而是怕租金兑现不了,找准症结后, “村委会担保 + 分季度付款” 的解决方案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肩并肩的“师徒情”
法庭的公告栏里,“师徒结对” 名单每月更新,旁边贴着 “每周研学” 的课题,“在线调解平台操作技巧”“民法典新条款在农村的适用”。这种互动学习机制让传帮带变得生动而有益 —— 法官传授实践经验,年轻干警则带来新的法律思维和技术手段。
在数字化办案中,这种互补尤为明显。年轻干警教法官用手机拍摄现场全景照片,用小程序计算抚养费标准,用在线调解平台连接跨省当事人;法官则指导新人如何在视频调解中观察当事人的微表情,如何通过方言语气判断真实态度。法官的 “田间办案手册” 与年轻人的 “法律数据库” 相结合,形成了更实用的纠纷解决方案。传统的 “背靠背调解” 与在线沟通技术融合,让在外务工的当事人也能参与调解。
从晨光中的现场勘验,到暮色里的案卷整理,派出法庭的传帮带像一棵常青树,老枝遒劲托举新叶,新枝舒展滋养根基。这种传承不仅让司法技能绵延不绝,更让司法为民的温度始终传递在山间乡野、农家院落,成为基层法治建设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