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堵心路”到“连心路”
——法庭调解疏通乡村和谐“末梢神经”

作者: 陈晨    发布时间:2025-06-16  访问次数:28

在景阳镇某村落一条被阻断的道路不仅阻碍了村民日常通行更在邻里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隔心墙”

微信图片_20250617084359.jpg

近日,景阳法庭通过多方联动、温情调解,成功化解了一起涉及十余户村民通行的排除妨害纠纷,让这条“堵心路”重焕生机,成为连接邻里情谊的“连心路”。

事情的起因是刘某等七户村民为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计划修建一条入户公路。而该路线需经过邻居雷某等三户门前。雷某等人担心频繁的车辆通行会危及房屋安全,且修路将占用门前空地,在道路硬化施工时,情绪激动地用石头、木棍等杂物堵塞道路,强行阻止施工。这一举动不仅中断了刘某等七户的道路建设,更让双方关系陷入僵局。尽管此前多次协商,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最终不得不诉至法院。

“绝不能就案办案!”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通过阅卷和电话沟通,敏锐意识到这起案件背后所承载的邻里和谐重任,绝非简单的物权纠纷。

法庭工作人员随即赶赴现场勘验,详细记录道路走向、堵塞状况,并逐一走访涉案十余户村民,倾听各方诉求与顾虑。然而,首次调解因被告方态度强硬而未能成功。

为打破僵局,承办法官迅速联动景阳镇综治中心、司法所及村委会,全面了解前期调解情况,深挖矛盾根源。在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下,法庭再次开展调解工作,引导双方理性沟通,寻求解决方案。虽然此次仍未达成协议,但双方的对立情绪明显缓和,为后续庭审创造了良好条件。

庭审当天,法庭调查与辩论环节结束后,鉴于双方对基本事实无异议,承办法官抓住契机,以修复邻里关系为切入点,从法律和情理的角度再次进行深入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原告向被告支付适当补偿,被告立即清除道路障碍。庭审结束后,办案人员即刻前往现场监督协议履行,并协调当地政府组织施工队完成道路硬化工作。

微信图片_20250617084413.jpg

如今,道路畅通了,村民的心也宽了。洋溢在村民脸上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调解书”,更是“案结事了人和”最生动的诠释。

基层纠纷,尤其邻里矛盾,往往盘根错节。唯有将法理、情理、道理掰开揉碎讲透彻,以耐心和智慧探寻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才能真正解开当事人心结。景阳法庭将继续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主动延伸司法服务,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源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守护乡村的和谐与安宁。


编辑: 秦鑫
文章出处: 景阳法庭